推荐图片
-
指定了不存在的节点ID
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六)
四十一、韶峰西麓有一个棠佳阁,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
位于洞庭湖以南的湘中大地,巍然拔起一座海拔
的农户人家,名叫棠佳阁。
从韶山冲出发,登车西去,沿蜿蜒的柏油马路爬上韶峰东麓,翻过湘潭坳,便来到韶山市大坪乡政府所在地。然后往北沿机耕道行驶约四华里,再沿田埂小路步行一华里,便到了这个小小的山冲。只见这里山环水绕,良田顷顷,古木参天。一片土墙青瓦的农舍,坐落在稀疏的乔木之中。
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棠佳阁。
这里距韶山约20华里,中间隔着一座营盘大山(韶峰余脉),在解放前,它属于湘乡县四都;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划归韶山特区管辖,今属韶山市大坪乡。
棠佳阁在清嘉庆前,仅有茅屋数间,水田数亩,系唐姓管业,故名唐家土乇
。至道光初期,由唐姓出卖给刘姓管业,仍沿用此名。至道光中期,又由刘姓卖给文家兄弟。其后广置田户,大兴土木,将原有茅屋拆除,重建数十间瓦屋,即今棠佳阁。
棠佳阁地名高雅,意蕴丰美,但不知何人所取。据推测,大概是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抑或更早。文运昌是个读书人,善于舞文弄墨,如同有些人习惯把俗气的祖居地名改得高雅一点,以光耀门庭一样,他们也曾为此而冥思苦想,因为取名“棠佳阁”这个地名。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每年给毛泽东的书信中称唐家土乇
为棠佳阁。棠佳阁风光优美,音韵相谐,自然深得人们嘉许。
解放初期,棠佳阁有一段时间仍沿用唐家土乇
原宅名。文运昌之子文凤良也是个文化人,考虑到唐家土乇
几易其主,由几间茅屋变成一所拥有数十间瓦屋和男女老少近百人的大院,加之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仍用原宅名,似乎名实不称,于是向全堂诸父辈提出建议,恢复棠佳阁的宅名,得到家人的认可。
当时,这一带地处偏僻,购买生活用品要到十余里外的韶山、白田、张公桥等地,极不方便。当地群众一再要求区乡政府在大坪坳建一商店,取名“棠佳阁商店”。1964年,韶山陈列馆建成,在其第一室陈设的韶山地形模型中,在滴水洞西面的山坳下标有“毛主席外家‘棠佳阁’”等字样。在毛泽东1927年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示意图上,也标出了棠佳阁的地理位置。可见,棠佳阁早已得到社会的认可。1981年全国各地开展地名普查时,毛泽东外婆家正式定名“棠佳阁”并在地图上标出同样名称。因此棠佳阁名扬遐迩,四海皆闻。
棠佳阁是一个大屋场,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毛泽东外婆家即是其中一户。房屋的东头住着他的外祖父文芝仪一家,西头则住着他的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这栋房屋系清道光年间所建,取名“三芝堂”,寓意毛泽东外祖父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所共有。在正堂屋的大门上,贴着一个大写的“福”字,两旁的对联为:“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为:“介景绥多。”象征着文家子孙发达,家业兴旺。
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供奉着一座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可以看出,文家曾是一个儒家道统观念很浓的家庭。神龛两旁挂着一幅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系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魏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中赫赫有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文玉钦撰写此联,意在勉励子孙克绍家风,光宗耀祖。
堂屋两边还挂着三块横匾,其中有:“贞松长茂”———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的;“厚德延年”———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祖母的;“积厚流光”———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八舅文玉钦的。现在,除“贞松长茂”一匾已毁外,其余两匾均保存完好。
由此可见,文家曾经是一个家境富裕、名望颇高的“半为农夫半为儒”的小康之家。
岁月的沧桑,磨去了昔日的繁华。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棠佳阁当年的兴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而今,房屋正厅,徒留四壁,后屋部分倒塌,已是疮痍满目,风雨飘摇……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面对棠佳阁破败,萧条的情景,不由得使人发出一阵阵感叹: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这就是一个伟人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曾记得,1951年夏,毛泽东的两位表兄———文涧泉、文运昌到北京作客,毛泽东和他俩在饭桌上拉家常。他们从农业生产谈到农民生活,从种拖泥豆说到种绿肥、油菜。毛泽东对外婆家周围的地形地貌记得清清楚楚,问道:“巴蕉塘那片油茶林还有没有罗?”
文涧泉、文运昌将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在行地说:“油茶那东西好得很!它不像油菜那样要人侍弄。一辈人种油茶,三代人都有吃,今后要发展它啊!”
说到这里,毛泽东陶醉在棠佳阁的温情中,说:“我有空,想到你们家去一下。”
两个表兄直率地回答:“主席,那您去不成!”
“何解?”毛泽东惊异地问道。
“你到韶山有公路,到我们那里要爬山过坳,走的茅柴小路。那路倒是你走惯了,可你哪有这么多时间?”
“唔,这是实在话。到你们家是有点问题……”
毛泽东后来未能去一次棠佳阁。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时也未能去成。他特意派人把外婆家的人接来吃饭,与父老乡亲照相后,他叫住摄影师,将外婆家的客人请到身边,说:“请给我和外婆家的人照一张像。”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流露出对外婆家、对棠佳阁的浓烈的思念之情……
可是,如今来到棠佳阁,这里竟如此破陋不堪!人们不禁要发问:毛泽东在世为何不给他的外家作点事情,给点什么“照顾”……
我在棠佳阁的周围徘徊,在四壁裂缝的堂屋里盘桓,在倒塌的瓦砾砖堆里寻觅,揣度着伟人的心里和当年的生活,试图寻觅他童年的足迹,寻觅他当年在舅舅蒙馆里旁听及与伙伴劳动、嬉戏的情景,也寻觅他外婆文家那部饱经沧桑的家史……
四十二、曾担任过志愿军炮兵师长和解放军炮兵参谋长的朱光少将,是毛泽东的表侄女婿。听了他的汇报,毛泽东得出了结论:“美国空军不用怕!”
在中共党内人物中,有3位同姓同名的朱光。一位是广西博白人,生于1906年,1930年入党,曾任广州市长、广东省副省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1969年去世。一位是山东长清人,生于1922年,1939年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空军中将。还有一位是山东聊城人,生于1914年,1936年入党,曾任解放军炮兵部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还担任过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三位朱光,一位是政界人物,两位是军界人物(均健在)。而第一位和第三位均与毛泽东有过密切的交往。本文要叙述的是第三位朱光与毛泽东交往的情况。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谱》(少将部分)载:
朱
光(1914———),山东聊城人。1932年入团,同年参军,1936年入党,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团长、副师长,志愿军师长,炮兵指挥所参谋长,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参谋长,五机部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
其实,朱光与毛泽东并非只是部下与领导的关系。他们还有一层亲戚关系。他的妻子章淼洪是毛泽东表侄女,他则是毛泽东的表侄婿。
1992年3月,笔者在北京复兴门茂林居一栋宽敞的宿舍里,拜访了朱光同志。朱光当时年近八旬,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向笔者谈到了一些有关毛泽东的往事。朱光同章淼洪是抗日战争时期结婚的。原来,他们都已经结过婚。只因为双方配偶均在战争中牺牲,而重新组织的家庭。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并不熟悉朱光。直到解放后,章淼洪在北京工作,常常去中南海看望表舅毛泽东,毛泽东同她拉起家常,问及她的丈夫和子女情况,章淼洪这才介绍了朱光的情况。毛泽东听了,风趣地说:“就是那个山东大汉吗?下次你把他带来。”就这样,朱光第一次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以后,乡下经常有人到北京来看望毛泽东,总是在王季范、章淼洪家打前站———歇宿,然后再由中南海派人接乡下客人去与毛泽东会晤。这时候,常常又是朱光、章淼洪夫妇陪同去见主席。
1950年10月,朱光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担任了志愿军炮兵师长,与志愿军战士一道跨过鸭绿江,打击美国侵略者。
1957年底,朱光奉命回国汇报朝鲜前线战况,正住在前门外的解放饭店里,还未来得及与妻子相聚,只是打了个电话给章淼洪。章淼洪正要去中南海见毛泽东。当时,她带着表侄女文立(文赐生之女)。毛泽东见到章淼洪和文立,便拉了一阵家常,然后问到章淼洪一家的情况:
“朱光现在怎么样?”
“昨天从朝鲜回来。”章淼洪答道。
“朱光回来了?那好!你快去把他找来,到我这里吃晚饭。”毛泽东非常迫切地说。
章淼洪连忙去解放饭店通知朱光来中南海,告知主席要见他。
当天下午5点许,朱光高兴来到了中南海。毛泽东正在东厢房等候,见朱光来了,连忙说:“你回来得好,我正在考虑朝鲜战争下一步怎么打的问题,下面,我们好好谈谈吧。”
两个人谈了一个小时,毛泽东兴致很高,留朱光吃晚饭。他招呼朱光、章淼洪、文立,还有一个保健医生,四个人一块和他吃。
饭桌上摆了炒鸡、蒸鱼及蔬菜等。比往日丰盛多了。
保健医生对朱光说:“你来了,主席自己掏钱,特意为你增加了两个菜。”
吃过晚饭后,毛泽东同朱光继续交谈。他不断地提问,如朝鲜战场的情况怎么样?仗怎么打的?敌我双方实力如何?美国空军杀伤力如何?军装备如何?……问得非常仔细,有时还同朱光一起讨论,征求朱光的意见。
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美国空军。这是决定朝鲜战争我们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当时,美军仗着优势装备,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美军每一出动飞机一千架以上,不断疯狂轰炸我军阵地。我军空军部队当时还没有建立,炮兵装备也较差。因此挨打的时候比较多,伤亡比较大。
“到底飞机轰炸对我军伤亡大?还是地面枪炮对我军杀伤大?”毛泽东反复提问。
“地面杀伤大,飞机轰炸也不小啊!”朱光此时正在朝鲜战场上担任炮兵师长,他对敌人的武器杀伤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回国汇报前,他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此时,他用一系列的数据和百分比回答了主席。
“看来,枪炮比飞机对我造成的伤亡大得多,空军比地面部队的伤亡小。”听了朱光的汇报,毛泽东果断地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空军不用怕!”
汇报完后,毛泽东非常热情地把朱光送出家门,一直送到丰泽园门口,直到朱光上汽车,主席还在向他招手。
后来,朱光、章淼洪夫妇及其孩子还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有一次,章淼洪提出请主席为朱光题个词。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在一个本子上写下“精益求精”四个字。
1957年,朱光担任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前来接见与会人员。当见到朱光时,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猛然想起:“呵!你是山东人。”主席很高兴问道:“淼洪好吗?你们都好吗?”
“好。”朱光回答,并问候主席的身体好不好。主席侧耳倾听,爽朗地说:“我还好,就是忙一点。”两人一起亲切地寒暄,主席还拉着朱光一起照了像。
由于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朱光夫妇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毛泽东的谆谆教诲,使他们颇受教益;毛泽东的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朱光还深有感慨地说:“毛主席爱护晚辈,待人热情,和蔼可亲,从不摆任何花架子。他不仅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给我们以充分的信任,充分地吸取我们的意见,表现出宽广无私有胸襟……”
四十三、为保住儿子“根基”,母亲文七妹带毛泽东到龙潭土乇拜了个“石头干娘”。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在松山寓所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待大家坐定后,他端着酒杯站起来,对乡亲们说:“今天所请的各位父老兄弟姊妹都到了堂,只剩下我的一个干娘没来了。” 干娘?乡亲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不知道主席哪来的干娘。 ———这是一个神奇而饶有趣味的故事。 前面说过,文七妹的娘家(即毛泽东的外婆家)唐家土乇 “石观音”前,又是烧香敬酒,又是作揖叩头,抱着毛泽东跪拜“石观音”为“干娘”。寓意他的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毛泽东排行第三,外婆又给他取名“石三”(“石山”)。大人们则习惯称呼他为“石三伢子”或“石伢”。 对于童年时的这件往事,毛泽东一直记忆犹新,对“石三”这个乳名也是默认的。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毛泽东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亦曾用过“石山”之名,并以此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 毛泽东拜“石头干娘”后,又回到韶山冲住了一段时间。到两岁时,母亲文七妹又怀了孕,为减轻他母亲的家务负担,他被送到外婆家扶养,自此到8岁时,他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毛泽东从小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远非常人可比。这在他的外婆家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故事。 有一天,他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大坪石砚冲时,突然一个人拦住毛泽东的去路。他一看,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家子弟。那人两手叉腰,态度十分傲慢地对毛泽东说:“我知道你是唐家土乇 文家,世代务农,家境小康。只因文家祖坟葬在韶山—————文七妹的祖父文作霖(毛泽东的外曾祖父)葬于龙眼,每年清明时节,家里人都要去那里扫墓、拜坟,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便将文七妹许配给韶山毛翼臣家。文七妹13岁那年,与韶山东茅塘(后迁上屋场)毛翼臣的独生子毛顺生订婚,毛顺生当时只有10岁。五年后,18岁的文七妹正式过门作毛家的媳妇,此时毛顺生15岁,文七妹过门后,因毛家家境清贫,劳动繁重,经常回娘家哭诉,说韶山那边山多田少,又是冲头旮旯,交通闭塞,且毛家人手少,她在娘家做姑娘时,只须做些轻微的家务事,从未搞过田间劳动,嫁到毛家后,不仅要做家务,而且要下田劳作,因此不堪重负。 在毛泽东出生之前,文七妹还生育过两胎,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毛泽东出生后,文七妹格外小心,生怕“根基不稳”,待儿子刚满月,就把他带回娘家,多方祈求神佛保佑。从此,她开始吃“观音斋”。 外祖母贺氏见女儿带着小外孙回来了,喜不胜喜,对此特别看重,硬要放在自己身边照看、抚养。她请来八字先生为毛泽东算命卜卦,算出他命好八字大,将来能成大器,但一定要寄拜干爹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于是,她与儿女众多的长子文玉瑞、长媳文赵氏商量,叫他们收毛泽东为干儿子,长子、长媳满口应允。就这样,毛泽东拜了七舅父母为干爹干妈。 给毛泽东拜了干爹干妈后,贺氏还怕不保险,于是,又寻思为毛泽东再拜一个“干娘”。 湘乡这一带地方风气闭塞,迷信风俗甚浓。当地人家为了把家里的“命根子”带大成人,往往用畜名给孩子取小名,诸如“狗伢子”、“猪伢子”、“牛伢子”之类,不胜枚举。因为家畜贱,越贱越容易养育,所以人们喜欢这样给孩子取名。贺氏却不喜欢那些“贱名”,她决意要别出心裁,为外孙取一个好听的小名。 唐家土乇的后山上就是韶峰北坡,有个龙潭土乇。 土乇内有一股清泉流出,清甘爽口,四时不枯(其实这是一种优质矿泉水)。土乇口矗立一座巨大的人形石头,高二丈八,周长六丈有余。石上建一小庙,曰“雨坛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来烧香叩拜,祈求平安,称之为“石观音”。相传古时候,这个地方曾有过一条孽龙,经常出来兴风作浪,毁坏田里庄稼。为此,人们每年杀猪宰羊祭祀孽龙,让其安分守己。后来,当地有人为民除害,在巨石上修了一庙宇,取名“雨坛庙”,并立“杨泗将军”牌位,把孽龙镇压下去了。自此,这一带风平浪静,太平无事。人们便把这块巨石和庙宇当作大神朝拜,并称之为“石观音”。 外婆疼外孙,冥思苦想找“干娘”,贺氏终于看中了龙潭土乇 文家的外孙,今天我要来考考你,如果你能够答出我的问题,我就让你过去;答不出来嘛,你就得大方框小方框。” “什么意思?”毛泽东质问道。 “若答不出来,就是让你从我胯下爬过去!”赵姓富家子弟神气地说。毛泽东先是一惊,然后灵机一动,同样用双手叉着腰,不慌不忙地说:“你要问什么就问什么吧!” 于是,这位赵氏子弟神气地问道“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四个字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如何解释呢?” 毛泽东思索片刻之后,言之凿凿地答道:“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龟孙的孙,有理无理的理,理字与姓李的李字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 毛泽东性格刚强,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使这位常在穷人面前卖弄文墨的富家子弟哑口无言,只好让毛泽东过去了。 还有一天,毛泽东在外婆家同一群伙伴去放牛,他们把牛赶到枞角塘对面山上吃草之后,便来到了河套田埂上割草,刚刚蹲下开镰割草,田埂的主人来了。那人身着长衫,鼻梁上架眼镜,一副先生模样,只听他唬着说:“放牛伢子,听着,草你们暂时别割了,我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猜对了就让你们割,猜不着就把草给我留下!” 毛泽东从容地接过话头说:“那好,你就出谜吧。” 于是,田埂主人就慢条斯理地出谜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似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大家沉思片刻后,你一言我一语猜了起来:“是磨刀石。”“是打铁。”“是粉丝。”“是豆腐。”…… 然而,这位先生连连摇头说:“都不对。” 此时此刻,唯有毛泽东一言不发,只是在一边思考,一边用镰刀在地上画来画去,正当大家为猜不出谜语而感到为难的时候,毛泽东从容不迫地说:“我猜着了,这四句话是打一种东西,就是邹家冲石灰窑里烧成的东西———石灰。” 毛泽东话音刚落,田埂主人连连拍着毛泽东的肩膀说:“不错,不错,还是文家外孙聪明!” 这块除妖镇邪的大石头。一天,她与女儿文七妹,长媳文赵氏一道带上钱纸、香烛、鞭炮、酒菜等祭品及写有毛泽东生庚年、月、日的贴子,领着毛泽东来到龙潭土乇。 四十四、少年毛泽东不相信鬼神,凡事都爱打破沙罐问到底。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唐家土乇的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准备过小年。晚上家里的大人们都忙着蒸斋粑。泡香茶,燃香烛,虔诚敬奉“ 外婆听了,“扑哧”一笑,摇摇头,示意他问母亲。文七妹若有所思地说:“石伢, “ 母亲解释说:“ 毛泽东听了,想象着 母亲见儿子仍然不解其意,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吕蒙正的人,是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人。他在发迹之前,身居破窑窟,一贫如洗,与妻子相依为命,但非常好敬奉神灵。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他见家家户户都在敬奉 母亲讲到这里,毛泽东急切地追问:“那吕蒙正后来怎么样?是不是发迹了?” “发迹了。”母亲把故事讲完,一本正经地说:“吕蒙正真的中了状元,当上了朝中宰相,一举成名哩。” 史载:吕蒙正(946年———1011)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时擢进士第一名。累迁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至道初,判河南府。咸平中,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他在太宗、真宗朝三任宰相。他为人直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在大臣中有重望。有“组兵省财,古今上策”之言。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辞官回乡。 母亲给毛泽东讲述这个故事,不仅是想告诫毛泽东不仅要虔诚信神敬神,而且想勉励毛泽东从小要发愤读书,励志向上,将来有所作为。 然而,毛泽东听了母亲讲的故事,心中并未释疑,他沉思良久,打算试一下神灵是不是会显灵,到底能不能主管人间吉凶祸福。 第二天早上,毛泽东从床上爬起来,便朝外婆家的厨房里跑去,只见昨晚陈设在香案上的斋粑、香茶等贡品,均原封未动,他感到很惊异,随口说道:“ 说完,他端起桌上的三杯香茶,朝上往“九天东厨 母亲和外婆见状,大惊失色,连忙呵斥毛泽东的放肆行为,并令毛泽东向神位下跪叩头“谢罪”。 “娘,”毛泽东却从容不迫地说:“我见你诚心诚意地请 母亲和外婆听后,哭笑不得,只好诚惶诚恐地打躬作揖,祈求 毛泽东不信神的故事在外婆家传开了,可是还有更“离谱”的呢。 毛泽东小小年纪不信神不信鬼,令外婆和母亲不能不深感到忧虑。更令人伤脑筋的是,他竟然连“石头干娘”也不信了。 毛泽东在外婆家最喜欢放牛。他常常主动要求同表哥们一起到唐家土乇 一片草地上,让牛儿自由自在地嚼着草儿,然后在一边玩耍游戏。 毛泽东拣了几颗石子,叫文四哥和他一起玩“比眼法”。他们以十几米外的一棵松树为目标投掷石头,看谁命中率高。他们投了一颗又一颗石头,把松树直打得“皮开肉绽”,方以毛泽东获胜而告终。 玩完“比眼法”,毛泽东余兴未尽,又寻思着玩别的游戏。文四哥见牛儿走远了,便说:“石三相公,我要去招呼牛儿吃草,你自己一个人玩吧。” 毛泽东见文四哥赶牛去了,转身来到“石头干娘”跟前,抬头看见巨石上面有一座小庙,便爬了上去。只见庙门横额上写着“雨坛庙”三个字,里面供奉着几尊菩萨———这是乡下人为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保佑粮食丰收而建的一座庙,平日烧香叩拜的人还不少哩。毛泽东在小庙旁玩了一会,要小便了,他随即解开裤子,对着庙里的菩萨洒起尿来,并一边撒尿一边还得意洋洋地说:“菩萨老爷,‘敬’你一泡尿。” 这时候,放牛的文四哥把牛赶回来了,见毛泽东如此“亵渎”神灵,顿时急了,连忙大声喊道:“唉呀!石三相公,你快莫在那上面屙尿———那是菩萨呀,会显灵的!” 毛泽东听了毫不理会,他哈哈大笑地说:“菩萨真的会显灵吗?那倒要看看!我还洒他一泡,看他到底显不显灵?” 说完,他又洒了泡尿。“石三相公”,文四哥更急了,叫道:“快下来,不要亵渎了神灵!” 毛泽东依然笑哈哈地说:“你不是说菩萨会显灵吗?刚才我朝他洒了尿,现在他并没有显灵嘛。我说,所谓鬼神显灵,全是骗人的,我不信!” 文四哥不便同他辩解,连忙把他从巨石上抱下来,然后赶着牛儿回棠佳阁去了。 回到家里,文四哥把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的外婆、舅舅、舅母及诸表兄嫂,弄得大家啼笑皆非,不知如何是好。毛泽东却在一旁乐不可支,得意洋洋。 毛泽东不信鬼神的故事,给唐家土乇的亲友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如今,他们仍津津乐道。 四十五、毛泽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得到舅父舅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因此他对舅父舅母充满感激之情。 毛泽东的七舅母文赵氏,生于咸丰四年甲寅 八舅母娘家亦姓赵,生于咸丰五年己卯二初十日( 七、八两位舅母对毛泽东非常爱护,视若己生。总是为幼年的毛泽东,缝衣做鞋,换洗衣服,可说关怀备至。 后来,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学堂读书,亦曾得到二位舅母的照顾和支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舅父舅母给予的关怀,毛泽东始终铭记在心,特别是他母亲在娘家养病的期间,得到舅父舅母的精心护理更是感激不已。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湘乡前往长沙求学以后,也不忘时常给两位舅父及舅母写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七舅病逝之后,对八舅父母,更为惦念和牵挂,时常致信问候。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宅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 为祷!敬颂德 安! 甥毛泽东上十一月十一号毛泽东写给舅父舅母的信不少,但可惜的是保存的手迹已经不多。 自从毛泽东的父母去世以后,他最亲的长辈就是他的舅父舅母了。他一直牵挂着唐家土乇 像办喜事一样的热闹起来,几位舅父家里都是称肉打酒,打鱼杀鸡轮流招待这两位城里来的稀客。 杨开慧忽然想起一事对毛泽东说:“润之,大家都叫你‘石三’,我怎么从没听说过你这个名字?”毛泽东听了笑起来,说:“石山伢子是我的小名,我的外婆和母亲在我小的时候让我在这里拜了一个石头干娘,将我起了‘石三’这个小名,所以大家习惯叫我这个名字。” 杨开慧听后,好奇地说:“那我们也要去看望看望这位石头干娘吧!” “没有看场,这是一位不会讲话、又没有感情的大石头。”毛泽东继续说:“哪有我的舅父舅母好啊!” 毛泽东的话,使他的舅父舅母听了乐了,都说:“润之真会讲话。”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唐家土乇 忽然来了两位城里的客人,顿时热闹起来。毛泽东现在已不是山坳的“石山伢子”了,成为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与有才有貌的杨开慧配在一起,真是天琢一双,地长一对,这些舅父舅母见了。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毛泽东一一向杨开慧作了介绍,他们双双很恭敬地向各位舅父舅母鞠躬行礼问安,并送给每位一件衣料。舅父舅母盛赞“石三”这人孝顺,年轻而有为,还找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好妻子。 唐家土乇的亲人。1925年偕妻杨开慧回韶山养病,创建韶山党支部。回到韶山的第三天,他和杨开慧带着礼品,兴致勃勃地徒步前往唐家土乇 度过了愉快的几天,离开唐家土乇回到韶山,做起了他们自己的工作。 1927年元月,毛泽东到湘潭韶山、湘乡等地考察农民运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唐家土乇,看望舅父舅母。 唐家土乇住的人很多。除了他的二位嫡亲舅父母全有以外,还有三位叔伯舅父文玉善、文玉理、文玉森。毛泽东幼年住在唐家土乇 的诸位表哥嫂互相问好,特别是女眷们都以好奇的心情来看这位城里来的初次见面的表弟媳。这样的场面,如果是一个农村妇女一定会显得局促不安的。但杨开慧出身大家闺秀,是见过大世面读过洋书的女子中的佼佼者,毛泽东将诸位表哥表嫂一一向她作了介绍。杨开慧满面笑容向各位表哥表嫂鞠躬致意,说:“请表哥表嫂多指教”,并将准备的礼物,恭敬地送到各人手里,并说:“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各位笑纳。”她显得态度从容,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倒使得这些农村的表哥表嫂拘谨起来,赞美不已。还是表兄文运昌这个有才识的知识分子说话比较文雅,他笑着对毛泽东说:“石三贤弟,艳福不浅,娶了一个才貌 这几天唐家土乇看望舅父舅母,当晚留在唐家土乇歇宿,并把表兄弟嫂叫到一块,畅谈国家形势和革命道路,他说:“唯有合群奋斗,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才有出路。”因为当时时局紧张,敌情复杂,毛泽东只住了一晚便行色匆匆地离开了唐家土乇,与这三位叔伯舅父舅母关系也比较亲密。 文玉善,行四,毛泽东称他为“四舅”,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 文玉理,行五,毛泽东叫他“五舅”,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 唐家土乇。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去唐家土乇了。 四十六、接获表兄手书,毛泽东“快慰莫名”,说“诸表兄弟幸都健在,又是快事”。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与文家失去联系。 大革命失败以后,文家由此也受到牵连和迫害。 1934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中国革命的曙光又从西部黄土地平线冉冉升起,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红星照耀陕北,照耀着中国。 毛泽东为革命不辞日夜操劳,但也异常思念家乡,也思念着文家的亲人,盼望着家乡亲人的音讯。然而,关山阻隔,音讯难通。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红军实行“围剿”,对革命根据地实地严密封锁,家乡音讯杳无。毛泽东俨如了一位远方的游子,常常抬头遥望南天,寄托对文家亲人的一片思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杜甫的《春望》正是毛泽东此时的内心写照。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的怒潮。国共两党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协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延发革命根据地由此打破了封锁,毛泽东才同家乡亲友取得书信联系。 随着抗日声浪的不断高涨,一批批进步青年,怀着抗日救国激情和对革命的向往,开始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此时,正在长沙任教的文运昌,获悉毛泽东正在延安领导抗日救国战争,他欣喜若狂,倍受鼓舞,因此急于想和毛泽东取得联系。 1937年秋,文运昌在长沙长郡中学任庶务时,有一位学生莫立本,思想进步,满腔热情地希望去延安投奔革命,参加抗日救国。文运昌便写信介绍他去延安找毛泽东。莫立本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延安,向毛泽东转交了文运昌的信。毛泽东接信后,欢喜不已,真是家书抵万金。文运昌的信中倾诉了兄弟睽别之情,叙说了家里的情况。毛泽东得知八舅因自己受到连累,心中非常内疚,八舅的去世使他悲痛万分。不久文运昌又向毛泽东写了一信,信中叙述他在长沙教书,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想去延安谋生,希望毛泽东在经济上给予一些帮助。毛泽东收阅此信后,随即于 这是毛泽东与外婆家整整十年中断联系后写的第一封信,也是毛泽东写信给亲友最长的一封信,全文600余字,字字真挚,句句感人。信中写道: 运昌吾兄: 莫立本到,接获手书,本日又接 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到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不知你知道韶山情形否?有便请通知我乡下亲友,如他们愿意和我通信,我是很欢喜的。但请转告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 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我的身体比前两年更好了些,请告慰唐家土乇诸位兄嫂侄子儿女们。并告他们八路军的胜利就是他们大家的胜利,用以安慰大家的困苦与艰难。 谨祝兄及表嫂的健康! 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深深地眷恋他的家乡和外婆家亲人,而且更炽爱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度里的亿万人民。他同情亿万受压迫、受剥削的穷苦百姓并把拯救这些穷苦百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鞠躬尽瘁。因此,他抛弃了家庭,舍弃了一切个人利益,其中也包括了他外婆家利益。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延安的八路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来解决自己的吃穿。他们都是身无分文,心怀天下,是精神上的富裕者,钱财上的穷困者,哪有钱来支援自己的亲友。因此,毛泽东只能向文运昌提出的要求进行耐心解释,予以婉言安慰。 毛泽东的这封信体现了他大公无私及其为拯救劳苦大众、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预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的信使家乡人民深受鼓舞,力量倍增,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光明,尽管毛泽东一再说明“并无薪水,不宜来此”。但湘潭、湘乡、韶山的一些有志青年,如章淼洪、毛远志、毛慎义等不畏艰苦,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充分地体现了家乡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 四十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外婆家的第一句亲切的问候和祝福。 从此,毛泽东外婆家的亲人同所有的穷苦人一样得到了翻身解放。 新中国肇创之初,百废待兴,诸事待理。作为亿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他仍时常惦记着外婆家的亲人,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写给外婆家唐家土乇 赶往韶山冲上屋场与表弟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等围炉向火,夜话家常。毛泽东耐心地向大家讲述革命的道理,启发家人,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去。文南松虽然未去长沙,留在家乡种田。但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十分关注,并尽心尽力地照看毛泽东的家以及留在家里的亲人。同年,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及堂妹毛泽建去长沙参加革命,文南松专程护送姑嫂二人前往省城。 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运动在湖南蓬勃开展,文南松积极参加了湘乡的农民运动,成为农会骨干。 “马日事变”后,文家亲属遭受迫害,文南松被迫躲避他乡,流离度日,但他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在白色恐怖下,他曾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了毛泽东1919年、1920年分别与父、母弟弟及堂伯父的合影。这两幅珍贵的照片一直保存到解放后献交人民政府,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1949年,文南松在乡下参加了迎解斗争。他还鼓励儿子文炳璋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地下武装———湘中纠察队。 然而,文南松又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第一封书信的受信人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随即,人民解放军46军138师奉命开赴邵阳作战,途经湘潭、湘乡,作短暂的停留,特意派人到韶山打听毛主席亲属下落。他们在韶山冲东茅塘找到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及远房侄子毛远翔。由此,毛泽连和毛远翔得以走进湘乡县城,受到138师师长任昌辉的亲切接见。当任师长询问毛泽连是否想见毛主席时,毛泽连兴奋不已,连声说:“想,想,我很想见到三哥啊!” 就这样,在138师同志的护送下,毛泽连与其姑表兄李轲于同年9月下旬一道离开韶山,由长沙乘火车抵达汉口。在此稍作休息后,又于 在京期间,毛泽连、李轲游览了名胜古迹,分别治好了多年的眼疾和痔疮,并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宴请。他们在北京愉快地度过了两个多月时间。 11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来到警卫连的营房———毛泽连、李轲的住处,看望亲属。毛泽连对毛泽东说:“三哥,我们在北京住了这么久了,家里人一直在惦念着我们,我们也想回家去了。”毛泽东听堂弟这么一说,沉吟半晌,答道:“也好!你们早些回去,免得家里人挂念你们,也免得你们挂念家里的事情。”接着,他叮嘱道:“你们走的时候,请替我带几封信回去。”毛泽连和李轲异口同声地说:“好!” 10月的中南海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丰泽园里窗明几净,环境幽雅。 来示读悉,极为高兴。祝你健康! 祝各表嫂健康! 毛泽东 同年12月上旬,毛泽连、李轲二位风尘仆仆地回到韶山,随后,分别来到韶山蔡家塘和大坪唐家土乇 诸表兄侄的亲笔信达10余封之多,如文涧泉、文运昌、文南松、文九明、文炳璋等,均多次收到毛泽东的手书。除了写信询问乡下生产生活状况、处理一些家常琐事、了解外婆家亲人情况外,毛泽东还派人到唐家土乇及湘乡县城,将毛泽东的三封亲笔信送交文南松、熊筱蠢、毛宇居。 当文南松接到毛泽东的亲笔信和毛泽东坐在藤椅上的放大照片时,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在场的人兴奋不已,纷纷传阅,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唐家土乇 进行慰问,赠送礼物,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家乡亲友最早的一封信是写给谁的呢? 从以前的资料表明,毛泽东的堂兄弟兼少年时的师塾毛宇居是第一个幸运者,因为新中国诞生不久,他就收到了毛泽东 文南松,派名上苹,字鹿秋,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三子,毛泽东外婆家最小的一个表兄。他比毛泽东大三岁,排行二十(亦称廿)。毛泽东在外婆家的排行为二十三,故称文南松为“廿哥”。 文南松为人笃诚、忠厚,一辈子务农,成年累月劳碌奔波,方勉强维持生计。1921年春,毛泽东回到韶山教育全家亲人干革命。文南松闻讯,立即从唐家土乇 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毛主席给外婆家写信来了”,“毛主席寄来了自己的照片”喜讯不翼而飞,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村沸腾了。前往唐家土乇 阅信和观看主席相片及打听北京新闻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毛泽东寄给文南松的书信和照片,像一股东风吹遍山村内外,吹暖了人们的心房,给唐家土乇 的亲友和当地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在各村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人们大搞冬耕、冬种,大办冬学,掀起征收柴草,积极支前的热潮,促进了减租退押和清匪反霸等工作。当地群众无不感慨地说:“我们的工作进展如此顺利,全是毛主席的洪福,以及他老人家的威望所致。只要心里想起毛主席,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工作就无往而不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