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辰时(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在韶山冲上屋场一栋农舍里,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一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先后在湘乡与长沙求学,并曾在辛亥革命起义新军中当过半年兵。在学校,他与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 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第一次建立和阐述了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理论,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29年12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主要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部分,明确规定了新式人民军队的建军问题,以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问题。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2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粉碎国民党军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同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直至逝世。
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全面和持久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党内整风运动,取得抗日战争重大胜利。期间,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著名哲学著作,全面论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军事著作,阐述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持久战的总方针,提出人民战争的思想及其战略战术;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1945年4月,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此后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至逝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平谈判骗局与内战阴谋,提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1945年8月与周恩来等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后,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领导全党全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1949年3月,在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和制定夺取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具体战略,提出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的基础。
1949年9月,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指导思想上脱离实际,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严重问题。随即他认真地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问题,并主动承担责任。但在1959年夏季错误地开展所谓“反右倾”斗争,使纠“左”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从1960年冬到1965年,毛泽东领导和贯彻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一系列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直接领导和组织的原子弹与人造卫星工程,奠定了新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崇高国际地位。
1966年起发动和领导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虽然他的动机和出发点始终是为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而其客观效果却与主观意图相悖,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功绩始终是第一位的,他对革命的巨大功绩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他在晚年强调防止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中国永不称霸的重要思想,使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奠定了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交新格局。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毛泽东的杰出贡献和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