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片
-
指定了不存在的节点ID
毛泽东关心韶山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毛泽东历来极为重视,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时期同样如此。
毛泽东关心农民,重视农业,往往把家乡与全国联在一起。通过了解家乡情况,总结家乡经验,借以指导全国。
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他曾三次回到韶山,其中两次就是领导和考察家乡的农民运动。家乡农民运动的实践,为他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以后党领导农民运动摸索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亲友纷纷投书毛泽东表示祝贺,并反映乡间工作情况和问题。为了解乡情民意,毛泽东总是在百忙中挤时间回信,并多次邀请亲友上京面谈。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他还指派专人甚至亲自回乡调查。
“要组织起来搞合作化”
1950年底,韶山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可是,全乡80%的农户耕牛农具资金不足,部分农户缺乏耕作技术,生产上遇到了不少困难。1951年春天,何光华(女,干属)、刘秀华(女,军属)、毛佑莲姐妹(有耕牛农具但缺乏耕作技术)四位妇女,冲破封建观念的偏见,发扬自强精神,组织了季节性换工互助组,提高了生产效率。当年冬,刘秀华、何光华分别以模范军属和模范互助组代表身份,同时出席湘潭县评模授奖大会。当时出席会议的17个互助组中,该组是唯一的妇女互助组,被评为甲等模范互助组,县里奖给她们一头大黄牛和一套新农具。
1952年2月,互助组扩大,由季节性转为常年性,并定名为刘秀华互助组。9月下旬,毛泽东少年时的老师李漱清和同学邹普勋,带着韶山党支部的汇报材料来到北京。与毛泽东见面,互叙旧情,分外高兴。李漱清将韶山乡互助合作的汇报材料递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看说:“要组织起来搞合作化”。继而又对李漱清说:“当年您是主张废庙宇兴学校的,是个激进派!现在搞合作化,您老也要带个头。”毛泽东还强调:“土改分了田,一人一口,七石二斗。现在人民还不富裕,生产要发展,生活水平要提高呀!”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韶山的互助合作不断发展。当年冬天,刘秀华互助组扩大到17户。1953年,韶山乡所属引凤(现韶山村范围)、慈悦(现韶源村)两村404户中,互助组发展到46个,214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3%。全乡互助组粮食亩产平均达275公斤,比1949年增加75公斤,刘秀华互助组亩产达278公斤,增长39%。
“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1955年夏,韶山乡和云源乡(今韶山市杨林乡云源村)再次将互助合作情况,给毛泽东作了书面汇报。
毛泽东的两次回信,坚定了韶山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同年冬,韶山乡先后建立了韶山、韶北等12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加上8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全乡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韶山初级社的粮食产量,平均亩产由试办头年的271.5公斤上升到293公斤;全社人均纯收入由27.98元增加到37.65元;每个劳工值由0.76元增加到1.35元,增长49%。
“组织一个大社试试”
1954年初冬,韶山已成立高级社筹委会,经过地、县工作组的协助,韶山乡当时14个初级社、15个互助组和60户单干户,先后提交了加入高级社的申请书。
亲临韶山视察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党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起草了《党内通讯》。内容包括包产、密植、节约粮食、播种面积、机械化等六个方面,非常具体。在通讯里,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批评了不讲真话的人。他强调指出:“老实人是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这个通讯一竿子插到底,发至生产小队,与群众直接见面。同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还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对贯彻通讯内容进行调查。当他发现土地冲塘上边的田里种的是松树、漆树苗时,毛泽东对周小舟等人说:“中国是个六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件大事,林业不要与农业争地,你们要妥善解决。”当毛霞生回答粮食亩产800斤时,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我看,每亩扮500斤,就谢天谢地了。”当在竹山坝看到水稻密植有“3×6”寸时,毛泽东对毛继生等人说:“你们干部、老农、青年来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科学种田。”6月26日傍晚,毛泽东设便餐招待父老乡亲。毛泽东还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与他们座谈。说:“有些人,我冒回,盼我回,我回了,又不同我讲真话。”当父老乡亲反映“不合理密植、深耕,虚报产量,社员口粮少,干部多吃多占、打人骂人”等问题后,毛泽东称他们是“老积极”。“你们讲得好,要不是在家乡,在韶山,我听不到这些真实意见。”
两次派调查组来韶山调查
1961年3月下旬,毛泽东派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率中央调查组来韶山公社韶山大队,就中央刚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直接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调查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会同韶山公社党委,在社员自主决定的前提下,胡乔木蹲点的韶山大队旺冲生产队,于
1962年3月,继胡乔木调查组入队正好一年零一天(引自毛再燧记录)后,毛泽东派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率17人组成的调查组来到韶山大队,就贯彻执行《六十条》的情况、问题和恢复生产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所有制问题上。当时,韶山已取消了公共食堂,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了生产小队,社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生产、生活均有较大转机。但不少社员要求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调查组还到了大坪大队(毛泽东外祖家)、宁乡的炭子冲大队(刘少奇家乡)进行调查。先后写出了《关于经营管理的若干问题(原韶山大队、大坪大队、炭子冲大队情况综合)》、《关于民主办队的调查》、《目前农村中应允许有多种多样的所有制》等数十个调查材料或建议。他们回到北京,已是同年6月底。
由于两个调查组的协助和指导,进一步恢复、发展了生产。1961年,韶山全区稻谷总产达0.98万吨,平均亩产145公斤,虽然低于高级社时期,但分别比1960年增长21%、25%。1962年稻谷总产1.26万吨,平均亩产188公斤,又比上年分别增长41.5%、近30%。
要发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韶山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期间,省内外各地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给韶山送来了东西,而毛泽东却极不赞成。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本身持否定态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农业学大寨中,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那种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韶山区委自筹或贷款还清了上海拖拉机厂的全部货款;部分社员中“吃饭靠统销,建设靠贷款,生产靠支援”的思想获得了转变。自1964年至1974年8月,韶山新增塘坝1010处,小Ⅰ型水库一座、小Ⅱ型水库31座,改河30公里,修大小渠道340多公里,电力排灌17处,总蓄引提水量增加2300多万立方米,旱涝保收面积增加40%,达到总田亩的86%,平整土地4000多亩,开荒造林54400多亩。特别是在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打响了治理“韶河”的战斗。1972年至1974年,先后自筹资金45.9万元,粮食55.7万斤。自烧石灰3370吨,自备工具45256件。组织16000名劳动大军,奋战三个冬春,把一条25.6公里“暴雨满垅淹,无雨两岸干”的旧韶河,改造成为民造福的新韶河。为韶河两岸近2万亩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0年,按各个时期不变价格计算,韶山区农业总产值达1699万元,为1958年的3.44倍,稻谷总产43380吨,平均亩产332公斤,分别为1958年的2.96倍、1.38倍。